古今人士,往往是地位越高,越会珍惜自己的名声,名声通常说就是“礼义廉耻”,是封建社会至高的道德标准。而对于重视儒家礼教的宋朝来说,就更是如此。
范仲淹,是庙堂之上的帝国重臣,品行高洁,公正不阿。像他这样的人,应该是十分爱惜自己名誉,
却偏偏在50岁时娶了一名15岁的雏妓。
一个是高高在上、受人崇敬的朝廷高官,一个是地位低微、身份卑贱的雏妓,按道理讲,不仅朝堂上会被大臣和皇帝非议,还会被市井百姓们所评论,但是,这样一份违背道德伦理的姻缘却最终被世人所称颂。
那么50岁的范仲淹是如何巧遇姻缘?最后为什么又为人所称颂呢?
煌煌赵宋第一人
古人曾云:
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
展开剩余86%,细数古今,不过区区凡几,而范仲淹可入此列。
范仲淹在幼年丧父,因母亲改嫁朱姓人家,所以改名朱说,在得知身世后,便在母亲的同意下,改回了原本姓氏。
23岁的范仲淹为了求学,离开母亲,前往应天府书院,在学院,他刻苦读书,
更难得的是,他以苦为乐,以苦难磨练意志,曾自比“人在陋巷,回也不改其乐”的孔子弟子颜回。
一日,宋真宗移驾应天府,与民同乐,并封应天为南京,学院的学生都希望一睹圣颜,唯独范仲淹依旧埋头读书。
有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去看看皇帝长什么样子,他却说:以后再见也不晚。
看似轻飘飘的一句话,却显露出范仲淹非常人可比的气魄,既有报效国家的壮志,又有心比天高的自信。
1015年,27岁的范仲淹因为丰富的学识而进士及第,考取功名后,范仲淹被派往广德县为官。在地方上,他秉承着为民服务的态度,凡是认为官司不合理的地方,一定和上司据理力争,因此深受百姓爱戴。
除了履行自己的职务外,他还格外关注地方上教育的发展。
在历史上,秦朝的商鞅曾提出过不可以让老百姓太有思想,否则难以管理;在清朝,统治者钳制百姓思想,导致民众犹如行尸走肉一般,而范仲淹真正做到了为百姓着想,拥有教育,才具有出人头地的资格。
范仲淹还是一位“水利专家”,在他33岁时,调任泰州,当地时常因为水患遭灾。
他高瞻远瞩,修筑堤坝,亲力亲为,这项伟大工程也不负期望,保护了百姓的农田和房屋,被世人称为“范公堤”。
1040年,大宋的西北边境再起烽火,虽是文臣,但因其出众的能力,范仲淹还是被皇帝委以西北军事的重任,他在认真分析了双方形势后,没有急功冒进,而是避其锋芒。
在多日的观察下,他提拔狄青等将领,大力进行军事改革,而后再进一步剪除西夏的羽翼——招降羌族人,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。
范仲淹下令为羌人提供耕田农具,并对他们开放边境,允许他们和汉人贸易往来,这样一来,羌人便倒向了大宋。
通过一系列经济和军事上的手段,使得西夏不能侵略大宋,从此,国家西北边境得到了安宁。
当边疆安定后,按理说他可以躺在功劳簿上,好好享受了,但范仲淹就是爱“折腾”。
范仲淹提出十项改革方针,著名的庆历新政正式拉开大幕,
此时,范仲淹的周围聚拢了韩琦、富弼、欧阳修等一批大佬,而范仲淹是其中的核心人物。
新政本来就是要革除弊病,而这样做肯定会触犯不少高官利益,这就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。
不出一年,便宣告失败,随之而来的,就是被贬。
有情有义真丈夫
据《长山县志》记载,在范仲淹当了高官后,仍然购置田产送于朱氏人家,可见范仲淹始终牢记着朱家的恩情。
当初继父不因他是继子而冷落亏待他,而是让他和其他兄弟一起在相同的环境下学习,范仲淹对此一定是永远铭记,希望报恩的。
范母过世后,他既没有将母亲葬入范氏祖地,也没有将母亲与第二任丈夫一起合葬,而是和他一起安葬在了洛阳,这样的安排就避免了范母身份的尴尬。
对于范氏家族的子孙,无论亲疏,他在当了大官后,都是比较照顾,重视对族人的教育。
他曾说:虽然我们现在的关系很远,但在祖宗的眼里,我们都是他的后代,无论是谁贫穷落魄,都是不愿看到的。
他给范氏子孙购置千亩田地,盖起学堂,自他起,范氏宗族昌盛800年。
爱真意切修正果
纵观范仲淹一生,在官场他完完全全尽到了一位臣子的本分,正直谏言、修水利、重军事、推贤人和力改革;在宗族上,置义田、修学堂和庇子孙,无论是哪一方面,他都做的十全十美。自然,也有着属于他的姻缘佳话。
早年期间,范仲淹有着一位贤惠的妻子——朋友的妹妹李氏。
自与李氏结婚以来,范李二人便过着举案齐眉的生活,奈何天意无情,李氏几年后就撒手人寰。
古代讲究无后为大不孝,由于还未有子嗣,范仲淹也只好续弦,于是便又迎娶了张氏。
虽然张氏的身份在此之前只是家仆,但范仲淹却秉承待人平等的态度,尊重妻子,爱护妻子,生活也是比较美满。
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,他在不经意间瞥到了命中注定的女孩——一位12岁的雏妓。
他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一见倾心之感,仿佛是被月老连上了红线,但想到张氏对于他的付出,他也只能将这爱意藏在心底。
又过了三个春秋,张氏没能抵住疾病的折磨,离开了人世间,范仲淹也顺理成章的迎娶了已经15岁的雏妓。
一开始,不少人对这段感情多少都会指指点点,可在此后的日子里,范仲淹和娇妻互相扶持,如胶似漆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接受两人之间这段老少恋,最终被世人传颂为一时佳话。
由此可见,纵使是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范仲淹,也会在爱情面前突破世俗的禁忌,抵不住对它的向往。
试想,如果他碍于这样那样的原因,不去向雏妓表露心声,那么痛苦的可能就是两个人。
在追逐属于自己的爱情上,勇敢迈出,无论荆棘还是沼泽,在得到的那一刻,你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